家长们一定听说过“高考改变命运”。不论你出身何处,家境如何,只要高考成功考上名校,从此跃上新的平台,就能成为社会精英。
但事实是,在上海这个贫富差距悬殊、资源高度集中的地方,命运的交叉口早已提前到了中考。中考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考的成败。
被清北交复录取的,90%以上来自重点中学
总有家长认为“我家孩子还没开窍,中考时没认真对待。等到了高中再发力吧。”
如果你也抱着这样的心态,那请看一下2019年上海高考录取的几组事实数据:
● 清华、北大在上海录取的学生,全部来自于市重点中学,并大量其中在四校、七宝等最顶尖高中。
● 2019年综合评价11校招生2247名学生,共3554名学生入围面试,最终录取人数中2092名学生来自市重点高中。
● 交大和复旦(含医学院)综评共录取了1315名学生,939人以上来四校八校。
● 自上海“一二本合并”后,据不完全统计,四校的本科率基本接近100%,其中90%以上考入985、211院校。八大等名校的本科率一般都在90%以上;而普通高中的本科率普遍低于50%,多集中在原二本院校。且近年来本科率的差距在日趋增大。
高校更青睐重点中学的学生
可能初中家长对高考政策还不是非常熟悉。现在上海高考,想考交大复旦的学生,90%是通过综合评价录取的。2018年浙大加入综合评价招生,2019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也加入了综评,这一比例将逐渐上升。
综合评价,简单来说不止看高考成绩,还要去大学面试,考察除学习成绩以外的其他能力和素质。这种情况下,名校学生的优势就更大了。
● 名校背景更能博得面试官好感
经历过找工作的家长们应该有所体会,交大、复旦毕业的学生在介绍教育背景时总是更有底气。虽然说不以学历论英雄,但当面试官对你一无所知时,名校的背景总是可以给人一个先入为主的好印象。
高校录取其实也是如此,久居象牙塔的大学教授们,可能未必熟悉上海各中学的情况,但是像上中、华二这种传统名校,或者格致、南模这种百年老校的名称总是有所耳闻的。
● 名校和高校关系密切,学生能获得更多指导
如上文所述,其实交大复旦的学生生源主要也就集中在这十几所高中,长久以来的人才输送模式使一些高中和大学招生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多年合作,名校的老师可能对高校的专业分布、就业情况更为熟悉,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也更有借鉴。
尤其是面试时,名校都会邀请往届被录取的学生回母校,和大家分享综评面试流程,会问哪些问题,什么样的学生更受欢迎等情况。
而普通高中的学生,即使有幸进了面试线,可能近三五年都没有人被录取过,只能孤身上路,得不到任何指点。
● 名校教育理念先进,学生的经历和眼界更广
“好学生只会死读书”,这种陈旧观念早就落伍了,现在重点高中里的佼佼者,那真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市重点,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排话剧、做美食、英语周、搞乐队、开Party、组社团,都弄的有模有样。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性学习,不少市高中学生做课题的深度和专业程度,一点不亚于大学生。
而名校也都相对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老师能亲自指导学生组织活动,学校也会提供各类硬件和场地供学生活动。
而相比之下,普通高中的学生,本来在学习上就需要花上比别人多几倍的力气,根本无暇参与课外活动。而受限于师资和环境,各种体验的机会就少了很多。
在面试时,如果被问起是否参加过课外活动,两相比较之下就高下立判了。
高中时期的经历可能会影响终生
身为家长,肯定希望孩子都能和成绩好的同学多来往,彼此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经历过小学、初中择校的家长一定听过“择校主要是择校友”的说法。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尤其是高中正好是孩子三观初步形成雏形的时期。当你和一群优秀的人聚集在一起,你会不自觉向他们靠拢。能考入市重点的,基本都是本区学生的翘楚,当你身边的人都是奔着交大、复旦去的,你至少也会想考同济吧!
除了大家都有着一颗上进心,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一生挚友是自己的高中同学。尤其是上海,这一情况更为突出。
因为大学里由于大部分还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彼此的生活习惯、人生理想可能有所差异,且毕业后往往分布较散。
而高中同学之间的家庭情况和未来规划更为接近,且上海学生普遍倾向于报考上海大学并留在本地工作。相似的经历、同城的方便,使这段青春期的友谊得以持续。
看完这些,你还能淡定地认为“中考随便考考吧”?
如果把高考比作一场拉力赛,那中考就好比是大家争抢交通工具,考上市重点的就是抢到了汽车,考上区重点的就是抢到了自行车,考上普通高中的只能靠自己发足狂奔。
所以初中的家长和学生,为了将来能考入更好的大学,为了高中三年更美好的经历,请务必要重视中考。要记得改变命运的不是高考,而是中考!
加油吧!同学!